何信恩
2004年12月11日,是台湾“立法委员”选举揭晓的日子,笔者正好在台湾考察。是日晚上,台北绍兴同乡联谊会设宴款待考察团全体成员。会长刘宗麒先生坐着轮椅出来迎接我们。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刘先生。虽然早就听说他近年来疾病缠身,久卧病榻,已经很少参加社交活动,但见面以后,发现他不象是重病在身之人,尽管年愈古稀,满头白发,但精神状态很好。也许是为了衬托迎接故乡亲人的喜庆气氛,他特意系了一条红色的领带,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醒目。由于其时电视台在不断地播放每位“立委”候选人的得票数,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屏幕上去了,彼此之间无暇深谈,但他送给我们的《典故与民俗》一书和留下的合影,却成为难得的纪念。谁知此次相会后不到一个月,2005年1月9日,这位对故乡充满感情的乡贤就永远地离开了世界。噩耗传来,令人不胜痛惜。
宗麟先生去世后,台湾方面成立了以宋楚瑜为荣誉主任,钱复为名誉主任,张昭雄为主任的由众多社会名流参加的治丧委员会,可见他的社会影响之大。
5年前,我应高中时代的母校稽山中学之邀,参与筹备稽中校庆70周年,其时就了解到刘宗麒先生的事迹。说起来我和他还是校友。查阅现存的《稽中校友录》(1932-2002),可在1943年秋的初中毕业生名单中,看到宗麟先生的名字。但校方编写的《稽中校志》(中华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出版)选录的“毕业生选介”中,对这位对母校贡献卓著的杰出校友的简介却极为简略,连标点在内,不足80字。只是在《史略》中略略提到1994年由1943届校友刘宗麒先生向学校捐赠人民币50万元,兴建综合教学楼——念慈楼一事。于今,每次去稽中,站在作为学校主楼之一的念慈楼前,总会想到刘先生。他不是腰缠万贯的大富翁,要捐出50万元钱实属不易。“念慈”两字,道出了这位海外游子对家乡、对母校的一片赤子之心。
也许是为了弥补校志对刘先生介绍的不足吧。2003年,由我主编的《越中名人谱》,特地在“台湾名人”栏目中,为他写了小传,现转录如下,也算是对刘先生的一点纪念。
刘宗麒,号淼,1927年生,绍兴越城区人。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肄业。曾任台北华华百货股份有限公司经理,罗蒙、裕康、惠罗呢西服号经理,台北市“东南国际狮子会”首任会长,台北市政府“社会福利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具厂股分有限公司董事长,信州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台湾“中南美文化经济协会”常务理事,“中美军事工程师协会”常务理事,台湾“爱盲协会”驻会常务理事,台湾“跆拳道协会”常务理事,“自由新闻社”顾问等职。曾获美国乔治亚洲亚美利加市荣誉市民、台湾“各界表扬好人好事运动推行委员会荣誉状”。
刘先生任台湾“爱盲协会”实际负责人时,使盲胞复明者达一千六百余位,深得台湾各界的好评。
刘宗麒先生虽然走了,但却为我们留下了10册《典故与风俗》,这是他晚年心血的结晶,也是他致力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丰硕成果。
由刘宗麒先生发起创立并长期担任理事长的台湾中华民俗典故研究会为一研究民俗文化与民俗典故之社团,成立于1994年12月18日,自成立之日起就开宗明义地宣布研究会的宗旨为:发扬中华民族固有之文化。自1995年出版第一集会刊后,每年出一期,至2004年9月共10集。据笔者统计,累计共发表典故计1116则,风俗999则,可谓洋洋大观。限于人手和经费,研究会没有聘请专职工作人员,从组稿、撰稿、编稿到校对、出版、发行,全由刘先生独肩承担。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他走遍大江南北,故书里的内容大都来自大陆导游之口述,及向古籍、野史发掘,专辑出版后,全部作为非卖品赠送,受到爱好者的热烈欢迎。
尤为不易的是:2001年后,刘先生突然中风,手脚行动不便,苦不堪言。自第八集起,都是在手不能握笔的情况下,以“划字”方式勉力写成的。
作为绍兴人,宗麒先生自然格外留意与绍兴有关的典故与风俗,据本文作者统计,10册选辑中,共收录与绍兴有关的资料142则,其中典故124则,风俗18则,这是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各地所出的同类书籍所绝无仅有的。宗麒先生真正称得上是台湾越文化的热心传播者。
综观这142则与绍兴有关的典故与风俗,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函盖面广,时间跨度大,从洪荒时代到辛亥革命,从人物到风俗应有尽有。
以人物为例,从过门不入的大禹到三味书屋的寿镜吾,简直称得上一部自古至今的绍兴“名人史”。
以历史为序,可以排出“三皇五帝”时代的轩辕氏(鉴湖磨镜石);夏代的大禹(栉风沐雨)春秋时代的句践(卧薪尝胆等)、计然(一孔之见)、范蠡(牧渔南池)、文种(鸟尽弓藏);无疆(目不见睫);汉代的嵇康(广陵绝响)、项羽(取而代之)、王充(夏炉冬扇)、郑弘(若耶樵风)、马榛(鉴湖之父);秦代的嬴政(会稽刻石);晋代的王羲之(永和修禊等)、王献之(管中窥豹)、王徽之(雪夜彷戴)、支遁(买山而隐等)、谢安、王导(王谢门高等)、葛洪(沧海桑田)、阮孚(阮囊羞涩)、谢道韫(咏絮之才);南北朝的谢灵运(出水芙蓉);唐代的贺知章(金龟换酒等);智永(户限为穿等)、朱庆馀(画眉问婿);宋代的范仲淹(清白堂记)、陆游(柳暗花明);元代的杨维祯(廉夫诗巢)、王冕(慢条斯理);明代的徐渭(山阴不管,会稽不收)、汤绍恩(三江秋涛)、清代的章学诚(触类旁通)等等。有的一人多条,如与大禹有关的典故与风俗就有:过门不入、栉风沐雨、毕功了溪、禹封禹穴、问卜窆石、履遗不蹑、及菲饮泉、岣嵝碑、禹馀粮、不拜大禹等。与句践有关的典故与风俗就有如火如荼、种葛葛山、畜犬吼山、投醪劳师、以及卧薪楼、灵汜桥、越王台等。与王羲之有关的典故与风俗就有意在笔先、入木三分、黄庭换鹅、东床坦腹、曲水流觞等。
二是资料丰富,内涵深刻,阅后使人增长见识,愉悦身心。
有些典故虽然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但在作者的笔下又赋予新的含义。如青黄不接、标新立异等。
有些典故虽然被人广泛引用,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出处。在刘先生的书中都有交代。如相知恨晚、心腹之患、鹤立鸡群、始终不渝等。
有些典故不常使用,即使使用者也不知道它与绍兴的关系。在刘先生的书中均注明来龙去脉,给读者(尤其是绍兴人)带来惊喜。如与嵇康有关的“玉山自倒”,与阮籍有关的未能免俗等。
三是查考来历,言必有据。有的还以亲见亲闻的事实为例,起到了拾遗补缺,正误订讹的作用。例如对绍兴一些习俗如“稳笃工”、“回煞”之类的介绍。作者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做到有话即长,无话即短,长短随意,运用自如,显示出他对文字和史料的驾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