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彦
《有明于越三不朽图赞》成书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主要辑录了绍兴历代先贤的事迹和画像。作者言明编辑该书的目的是“见吾越大姥之立德、立功、立言以三不朽垂世者,多有其人,追想仪容,不胜仰慕。遂与野公徐子沿门祈请,恳其遗像,汇成一集,以寿枣梨,供之塾堂,朝夕礼拜,开卷唔对。垂示无穷,而终于不朽。”二位作者张岱和徐沁都是我们绍兴人。
张岱(1597-1680)初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晚年号“六体居士”,生于绍兴城内状元坊张状元台门,明末杰出散文家。他的曾祖父张元忭(1538-1588)、祖父张汝霖(1557-1625)、外曾祖父陶允嘉(1556-1622)都是万历时期学术大师,官至礼部尚书、抠密大臣职务。张元忭还主持修撰了《万历绍兴府志》、《万历会稽县志》为故乡留下了宝贵的史志资料。八岁时祖父就带张岱与当时一些文化名人交往如陈继儒、王思任等,在浓厚的尚学氛围里,积累了良好的知识素养,以后终在文学、艺术、历史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很高成就。《有明于越三不朽图赞》系张岱晚年与好友徐沁共同辑录而成。从康熙六年(1667)开始搜集资料到康熙十九年(1680)写成,共历时13年。该书另一作者徐沁(1626-1683)字野公、号水浣、又号镜曲花农。浙江绍兴人。徐渭曾孙。他与张岱交识深厚,工诗文、善画、又喜戏曲。著有《秋水堂稿》、《香草吟》,收集徐渭作品编成《佚草》三卷。
《有明于越三不朽图赞》的出版过程极为曲折。张岱在书稿付梓后不久便去世,当时书稿只刻了一半,由于没有付清刻费,不得不暂放在书坊,直至乾隆五年(1740)才在张岱的外孙陈仲谋主持下完成续刻。乾隆六十年(1795)又由余桓重刻,这是该书第二次刊刻,也就是今天能见到的版本。它在清末又经过陈昼卿的修补,鲁迅三兄弟均读过该书。周作人曾作记说:“张宗子著《于越三不朽图赞》,刻成于其外孙陈仲谋之手,已极希有。余所见只余氏慕村补刻本,后归朱氏,又为山阴陈昼卿先生所得,修补刊行。”(周作人《知堂书话》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辛亥革命后,1917年王子余组织“绍兴修志资料收集处”将该书列入出版计划。他委托在北京大学工作的徐以孙按照李慈铭的手校本和平步青的《群书酌识》进行排版,陆续刊载在《绍兴公报》上。是年由于《绍兴公报》停刊不得不中途而废。1918年王子余筹资将该书印行出版,这就是民国时期的排印本。出版目的正如蔡元培序中所说:“于越多气节之士,为可称也。”(该书)“使读者知德、功、言者,其有益于世道人心。”
民国排印本涉及到的平步青、李慈铭、徐以孙、王子余也均是我们绍兴人。
平步青(1832-1896)字景荪,浙江绍兴人,版本家,清同治元年(1862)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博闻强记,曾主持江苏宿任书院,当地有王氏藏书丰富,因得遍阅,以为“生平不能买书,而所至辄有书可借,亦是幸事。”官至翰林院侍读、江西督粮道并署布政使、按察使。后辞职归乡,专事考证古义、校辑群书、藏书二万卷,著有《霞外捃屑》、《群书酌识》、《二负堂札记》。今绍兴城内下大路平家台门即其故居所在。
民国本实际校订者李慈铭(1829-1894)字爱伯、号莼客、越缦老人,清末绍兴又一位全才式的学者、藏书家,清光绪六年(1880)进士。清史稿说他“为文学博绝丽,诗尤自成一家,词复超出一代。”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其藏书室名“越缦堂”,1928年包括《有明于越三不朽图赞》在内的越缦堂遗书九千一百余册全部售于北平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略史》称“内中手批手校之书共二百余种、二午七百余册、殊可珍宝”。李慈铭故居与平氏同在下大路。
至于徐以孙(1866-1922)又名维则,浙江绍兴人,古越藏书楼创办人,藏书家徐树兰曾孙,一直热心故乡文化事业。王子余(1874-1944)又名世裕、浙江绍兴人,周恩来同志姑父。1903年创办绍兴第一张铅印报纸《绍兴白话报》、1908年又创办《绍兴公报》。晚年致力于地方建设,曾主持绍兴县修志委员会工作,《有明于越三不朽图赞》是他主持出版的绍兴地方文献之一。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地方文化的整理和发扬,2005年4月作为文化大市建设的重要举措,绍兴市启动了“绍兴市古籍珍本再造工程”,为了充分发挥该书在精神文明建设和乡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有明于越三不朽图赞》被列入工程第二辑推出,这已经是该书第四次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