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永嘉丧乱,西晋统治者流落江南,在王谢大族的支持下,建立了东晋王朝。那时,政治的黑暗使不少有识之士空抱恢复中原之志,而以会稽(今绍兴)为中心的浙东地区,便成为流落文人理想的栖居之地。谢灵运说:“会稽既丰山水,是以江左嘉遁,并多居之。”(《与庐陵王义真笺》)他们不再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寄托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套政治道德追求上,而是转向自我心灵的快然和自我精神的愉悦。会稽的灵山秀水和他们卓越的文化素养完美结合,使他们从山水中找到了忘记尘世功名、冥合老庄虚静无为、逍遥无滞的境界,体会时间、生命、命运、人生那痛苦哀惋和伤感绝望的情怀,回归自我放纵那痛快淋漓的感觉。
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带着七个儿子,邀谢安、谢万、孙绰、许询、孙统、孙嗣、郗昙和僧人支遁等三十七位才子名士雅集兰亭,修禊觞咏,畅谈“三玄”。是时,他们列坐于曲水两侧,把斟满酒的觞放入水中,让其顺流而下,觞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即兴赋诗。“诗不成,罚酒三巨觥。”(《会稽志》引《天章碑》)聚会共得诗三十七首,王羲之在酒兴之中写下了不朽的《兰亭集序》。
在兰亭的山水之中,他们忘记了过去的伤痛和对未来的惶恐,在自得、自足这种自我圆融的境界中品味无牵无挂的自由,体会“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赠兄秀才入军》)那陶然无拘的感受:苍穹广阔、大地无垠、人生短促、山水长存。但岁月无情,即使是这样的盛会,也会很快散场。当他们晃着微醉的步子回家的时候,各自的心绪又是怎样的呢?那种寥落的冷清,只会让人更加困惑和伤感。时间在无声无息中无情地流逝,繁华之后即落寞,天地永恒,人生匆匆,这是怎样地让人伤感和悲戚的现实!
二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儒家的独尊地位受到了佛教、道家和道教思想的挑战,特别是玄学的兴起,出现了儒、释、道并行的多元文化格局,把中国文化推到了一个灿烂辉煌的时期。玄学与自然山水的相生相融,给苦闷的文人们找到了一条通向和谐、精采、适性这一精神家园的道路。《论语·雍也》云:“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孔子给自然山水赋予了仁义和智慧等道德品格。水到处流动,就像智慧无处不在,给我们带来生机。纵情山水而获得一种道德的力量,塑造如山一般高峻厚重的仁德、水一样流动无滞的智慧,使人格达到一个完美的境界。《论语·先进》又记曾点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闲散的高尚志趣和情操,孔子也是向往的。但魏晋的文人们并不满足孔子仅仅把自然作为人格规范的参照,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要到自然中寻找他们灵魂的栖居之所和精神的皈依,化解现实的郁结。他们不容于时,悦山乐水,老庄思想是他们的直接源头。“山林与,皋壤与,任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逆旅耳。”(《庄子·知北游》)生命从降生的时刻起,就在一步一步地走向终结。道家狂放逍遥,回归自然和入林修道、养生成仙的思想,佛教“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观览方法,为洒脱玄远、恣意纵情的社会风尚提供了营养丰富的土壤。宋林逋《溪上春归》云:“独有浴沂遗想在,使人终日此徘徊。”文天祥《二月咏梅》云:“何时暮春者,还我浴沂天。”人们要的不仅仅是自然中的欢乐,而是要在自然山水的愉悦中超越自然而获得心灵的解放和精神的自由,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在山水之中获得感悟和超越,抛弃人自己给自己强加的枷锁,使人回归到真正的自我——灵与肉的统一。“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自从对生命存在的有限有了认识和恐惧,人类就在想方设法逃避死亡和通过种种途径延长生命的极限,也一直在思索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成为人类内心深处永远的渴望。王羲之辞官之后,游名山、泛沧海,与文人们营山水弋钓之乐,并感叹说:“我卒当以乐死!”(《晋书·王羲之传》)但是,在他潇洒飘逸的外表下,又有谁知道隐藏着那个时代众多文人们怎样的无奈和伤感呢。
三
修禊,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那一次一次繁华的仪式都不过是一次又一次民俗演绎,充满着浓厚的原始宗教和迷信色彩。唐杜甫《丽人行》诗云:“三月三日天气清,长安水边多丽人”就是这种盛况的反映。在兰亭聚会之前,已有不少“祓禊”纪游诗文的出现。东汉杜笃《祓禊赋》、蔡邕《祓禊文》,西晋荀勖、张华、陆机、王廙也有同题记咏。庾阐《三月三日临曲水诗》云:“暮春濯清巳,游鳞泳一壑,高泉吐东岑,洄澜自净泶,临川叠曲流,丰林映绿薄,轻舟沉飞觞,鼓枻观鱼跃。”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访仙问道的诗文。郭璞《游仙诗》云:“啸傲遗世罗,纵情在独往。”阮籍、稽康、山涛、刘伶、王戎、阮咸、向秀常常集于竹林之下“竹林遨戏”,酣畅恣意。尽管在兰亭聚会之前,人们对寄情山水的认识和理解已经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但只有兰亭聚会消除了神秘的宗教色彩,升腾为雅致的文化盛会,把山水之乐提升到了一个更具文化和哲学意味的层次。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孔子的感慨,既有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叹息,更有对时间、永恒的哲学启悟。同样,对生命、人生的思考也构成了《兰亭集序》的主题,展现了挽住生命流逝的梦想,希望人的生命能像自然一样永恒。要领会兰亭之会,只有深入《易》学的精神,与万物融为一体,才能感受到宇宙和生命的奥秘;才能理解从嵇康“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到王羲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歆然陶醉;才能领悟卷舒流动的山水之美,山水与人的精神世界相交融的境界;才能超越狭小的身观所限,俯仰天地,把生命人格和精神情感,伸张于宇宙的无限和时间的永恒之中,体会绚烂、清逸的生命情调。
四
孙过庭《书谱》云:“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王羲之的《兰亭诗》代表了东晋人纯净的胸襟和宇宙观。“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的诗句充满着浓浓的文化、美学和哲学意味。造化虽然参差有别,碧天绿水虽无际涯,但都迎适着我,我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个世界,感受一切都在呈现新的灵魂新的生命。一切为“适我”而存在,体现了自然与主体天人合一,相融相洽。更重要的是,它表明了人才是这个世界的主体。这既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也是人的自持性、主体性走向成熟和生命意识觉醒的标志。
兰亭之会的诗篇,既富于色彩地描写了兰亭清新幽丽的自然山水景观,又表示了寄志山水而获得心灵超越的情怀;既由此阐发玄学思想,又赞美了生命的蓬勃生机。有的既有玄言诗的意味,又有山水诗的风气。作为玄言诗,它吐露了一个体崭新的、从未有过的情调。生命的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实现,是人的觉醒与解放,虽然它无法救治社会,但它却能拯救自身。它超脱世俗、飘逸潇洒的生命状态之美,它所具有的哲学和美学的双重意义,不仅仅是哲学意义上深刻而抽象的人的生命,而是同样深刻但却是具体而丰富的生命,是富有美学意味的生命活动和生命情调;不仅仅是人的精神本身,而是精神自由所散发的旷达潇洒之美。他们放达、潇洒,风流自赏、自鸣得意,恃才傲物,把世界和人生视为瞬息万变,稍纵即逝,虚伪无常的存在,将生命意识置于以秀美山水为表征的宇宙关系之中。人的内心世界、人的生命情致,在与山水的精神意蕴、生命韵律中感应人自身生命的存在。人的生命意识既赋予了自然山水以生命意味,又在泛化了的山水生命之中品味人自身生命韵律、生命情调的隽永意味,与宇宙万物形成意趣深远、玄静悠长的呼应。
五
孙绰《兰亭后序》的基本思想和格调与王羲之《兰亭集序》大体一致。孙序表达了一种物感式的理论。“情因所习而迁移,物因所遇而兴感”,不同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的感受,又从时序的变迁中感慨生命的短促,而发出了沧凉的生存和生命意识。消解这种悲怆的只有借山水化解郁结,通过自然山水逍遥自己,超然世外。
在山水旷放的游乐中,他们发现了生命的自由和个体存在的价值,由此而追求资生适性的生活,或向往神仙,或隐遁丘壑,或陶醉山林,在自然中直观自身,以求身心的自由和灵魂的解脱。
慨叹人生短暂,追求长生,炼丹服药,饮酒任气,高谈老庄,研修三玄,既纵情享乐,又满怀哲意,构成了潇洒不群,领新标异,超然自得,无为而无不为的所谓魏晋风度。深情的感伤和哲学智慧相结合,展现为直接的美学风格,这就是所谓的魏晋风流。兰亭聚会虽然没有留下他们言谈举止的文字记载,但我们却可以从流传至今的诗、序、后序和《世说新语》的文字中窥探他们丰富深邃的思想和情感。谢安的傲气和淝水之战中的冷静;王羲之坦腹东床,潇洒出风尘的精采;王子猷雪夜访戴……透过《兰亭序》文字的时空之限,我们眼前总是飘逸着他们充满着风度和风流的影子。
《兰亭序》是王羲之在酒醉状态中一挥而蹴的。酒,为艺术才能的发挥产生着巨大的作用。李白斗酒诗百篇,怀素“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新唐书》说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杜甫《饮中八仙》说张旭“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酒,使王羲之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达到了炽热的高潮。酒,解放了人的思想;酒,剥去了人自身对自己的种种约束。在酒的微醉之中,心境是空明、无碍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得到了自由自在的发挥。
兰亭之会呈露的真率情态、活泼的生命、执着的生活,对生命价值的追求,穿越时空,引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这是对生命存在的感悟。兰亭之会的文化意义昭示:人们追求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财富,是潜藏于人的内心深处的崇高求索。这种求索之路虽然远兮,也无法求得生命的永恒,但不懈的追求和回归生命本质的力量不可阻挡,“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就是兰亭之会的文化、哲学精髓。
千百年来,《兰亭序》以它无穷无尽、无边无际、无远无近的时空,在它每个读者的心灵之中,营造了无一相同的精神殿堂。
兰亭诗,昭示了后世山水诗的灵魂!
兰亭序,昭示了后世山水纪游的价值取向。
兰亭之会因对人生、生命价值的美学和哲学思考而让历史无法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