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刘江
地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新昌有着深厚的积淀,风格迥异的人文,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使新昌的地域文化,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起到积极作用,是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的。
一、发展新昌地域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是迎合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召唤。文化的发展反映的是社会进步程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迫切需要文化建设有相应的发展。地域文化同其他文化,共同构筑了中华文化的基石,在推动文化大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是贴紧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不管是个人还是群体最核心的东西还是文化的认同,文化的认同是最本质、最牢固的认同。无论是“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的人本理念,还是“以和为贵”的朴素思想,总之,这都是对和谐社会的本质追求。发展地域文化就是要统一大家的思想行为,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三是契合了“文化大县建设”的要求。自新世纪以来,全社会对文化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从“四位一体”的文化建设到创建“文化大省”、“文化强市”等一系列举措的推出,无不彰显了文化的重要性。近年来,新昌县积极参加社会各项活动,旨在为实现小康生活而努力奋斗。
四是符合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地域文化的发展过程是更替、演进、碰撞、融合,肯定又否定,分解又综合,博收与筛选,是一种有选择的发展,遵循了“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无论处于不同时期、何种阶段,传承与延续传统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抉择。
二、新昌地域文化的存在现状
新昌的地域文化,按其构成可分为“三大类”。
1、“屋顶”文化。“屋顶文化”处于新昌地域文化的顶端,代表的不仅是历史名人典故,还涵盖此前、此后的众多历史文化。“屋顶”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多有代表性人物和重大成就屹立在历史上某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大转折阶段,影响至深至远。
2、“深井”文化。新昌历史悠久、沿承至今。“井”,是深不可测、有神秘感,贯以“深井”足以体现新昌地域文化的久远与奥宇。与“屋顶”文化不同,“深井”文化是现阶段最具潜质的“中间体”,它有理由成为地域文化的主要核变部位。关于“深井”文化的探索,比如“石文化”,从远古时期出土的石器到大禹治水的“禹粮石”、“三圣胜迹”的大佛石龛、王羲之的采石炼丹、南宋王的运石筑园等等,经久弥深,体现了新昌“石文化”的广袤。再比如“山水文化”,新昌面积虽小但有天姥山、天台山、沃洲山三座“洞天福地”,具有极深的文化底蕴。除此之外,还有戏剧文化、名士文化、乡村文化等等,这些文化绝非一朝一代所能形成或者可从其他区域中找到雷同的。
3、“地表”文化。就是“浅表性”的文化、“大众化”的文化。现实中,它既有传统色彩,又有现代元素成分。“地表”文化主要有村落文化、生态文化和民间文化。比如新昌的方言、乡村故事、民间传统戏剧、各类小吃等等,还包括其他民风民俗、岁时节令、民间文艺,集特色性、趣味性、科普性、娱乐性于一体,被人们自觉接纳并传承。
三、发展新昌地域文化的优劣势分析
以发展的眼光看现阶段的新昌地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地域性。分析新昌地域文化,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尽管在某个历史发展阶段难免会出现整合或分化,但起决定作用的,一定是地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人文的因素。比如佛教文化和佛茶文化,这些都与区域分布割舍不了,带有鲜明的地域印记。
(二)多样性。据最近两次全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统计,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有3200多条,除此之外还包括广义上的传统文化和不断呈现的新型文化,这就是文化的多样性。
(三)认同性。新昌部分地域文化名声在外,因地缘、人缘、情缘的关系,与周边县(市)形成一定的文化默契。通过开发“三大省级风景名胜区”而积累起来的旅游文化,在上海、济南、温州等地就享有一定声誉。今年,新昌县成功获批天姥山国家级风景区,这有助于树立“标杆”作用,推进地域文化繁荣发展。
(四)基础性。新昌是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小山城,对文化的趋同自上而下十分得体,特别是连续几年“天姥山文化旅游节”等节会的成功举办,相当程度上激活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热情,进而丰富和发展了地域文化。
发展中的新昌地域文化,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欠精致”的地方。
1、“过独”。与外边文化交流较少,一是部分文化“香”在外,而对于文化的发生地却无人问津;二是与外在联系的途径和方式欠多,或者步人后尘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
2、“稍纵”。发展文化与推进旅游等三产前瞻性不足,一些文化规划存在局部调整、多次调整等欠规范做法,这些问题都有待于逐步解决。
3、“偏散”。随着文化交流的逐步渗透,我县不少地域文化探索渠道反而在渐次弱化,有的汇入其他文化而逐步泯灭,甚至发生“断层”现象,建设系统、完整、翔实的地域文化体系迫在眉睫。另外,观点相偏、资金偏少、方向偏面的“三偏”现象也需要引起重视。
四、发展新昌地域文化应该把握的几大原则
首先,要辩证看待地域文化的“历史”与“现实”。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先进文化的标准来评判与选取,用发展的眼光来包装,用契合时代的理念来打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最优秀、最古朴、最为灿烂、最厚重的东西展现出来,为社会发展服务。
其次,要科学梳理地域文化的“主观”与“客观”。目前新昌在建设“文化大县”,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对发展地域文化极为有利。“地”,则可简单地理解为现有的文化资源。新昌有这方面的资源,只要合理加以利用,完全可发挥文化效应的最大化。“人”,即指重视文化研究的学者人士、专业机构等,也包含了社会公众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从“天”、“地”、“人”三方面来看,和谐统一的文化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
再次,要合理把握地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开发与保护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保护性开发”的理念被为大多数人接受。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风土人情。对于新昌而言,地域文化难能可贵,是十分重要而又不可多得的社会资源,要慎重对待、科学开发。
五、发展新昌地域文化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用地域文化指导城市建设的理念,彰显文化风格。
1、规划城市文化。无论是我县正在实施“十二五”规划还是今后可能出现的其他详规、控规,都要体现地域文化的概念,特别是在城市景观设计、新农村民宅设计、文化娱乐设施、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设计上,要讲究“文化先行”的原则,努力使地域文化形态化、具象化,从而逐步促进地域文化与城市建设的和谐统一。
2、建设城市文化。新昌未来城市发展要重视把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演泽,融入到城市的各种功能区中,展现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比如城市的标志性建设,可与一些历史典故、人物风情结合起来。。另外一些广场、街道、墙体和景观带建设上,也可命名一些与历史人物有关的称呼。
3、“捆绑”城市文化。新昌应坚持走“地域文化要素的整合与创新”路子,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打赢城市独特化、差异化发展这张牌,实现城市的“另类营销”。新昌应从地域文化中寻找与众不同的“文化感染点”,一组词、一句话皆可,就如杭州的“人间天堂”、云南的“彩云之南”一样,使新昌的城市形象根植于人们的意识形态中。
(二)强化用地域文化激活产业发展的理念,
1、提升企业文化。近年来,新昌部分企业坚持走先进文化发展路子,把企业文化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创新了不少举措。新昌的众多企业应把挖掘地域文化与打造企业文化,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认真付之实施。
2、助推农业文化。这些年来新昌农业文化与地域文化结合较为紧密,“产物”相当喜人。当独特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与农业产业相交融时,其产生的影响力远非某个产业所能比拟的。新昌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的过程中,应重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发掘、整理并包装推出,加强人文资源的抢救、挖掘工作不仅是保留地域特色、延续地域文化的需要,也是丰富农业产业内涵,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3、整合村落文化。“村落文化”是地域文化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文化。保护和挖掘“村落文化”,已被社会广泛关注。同时应加大政府投入,搜集、整理大量散落在民间的文化资源,在条件充许、合理规划的前提下,建设“村落文化”一条街,集中展示新昌的风情特色。
(三)强化用地域文化丰富旅游文化的理念,彰显文化魅力。
1、立足“制高点”。新昌旅游最大的金字招牌就是“天姥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既是“屋顶文化”的一次成功亮相,也是我县地域文化迎来的又一春天。当前,应紧紧围绕新昌地域文化的特征与现状,紧紧围绕新昌旅游所处阶段的个性与面貌,紧紧围绕周边县市发展旅游的共性与势头,紧紧围绕当前旅游产业的现状与趋势,抓紧启动天姥山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编制。
2、站稳“落脚点”。这些年来,新昌县政协按照打响“天姥山”文化品牌、做好“佛教之旅、唐诗之路、茶道之源”文章的总体思路,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意见建议。这些观点符合实际、切中时弊,必将成为推动新昌发展的“落脚点”。
3、打通“关节点”。旅游外向度至关重要,应紧紧扭住地域文化这一牛鼻子,打通理念上的“关节点”。一是寻找地域上的共性。加强与周边县(市)的联动,应树立“以绍兴中心城市为轴心,各县(市)为半径,全方位、宽领域挖掘与整合”的思路,来策划新昌的地域文化。二是寻找文化上的共性。佛缘、唐诗、茶都具有文化的诱发性,隐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保护“起始点”。发展地域文化,重在保护好“起始点”,即地域文化的“源头”,尽量使“软硬件”保持“本色”,维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护好新昌现有的历史文物古迹和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注重延续地域原有的文化特色及空间格局、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动。
(四)强化用地域文化带活文化产业的理念,彰显文化的活力。
1、建平台。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平台的支撑。政府及各类社会团体应该把建机制、搭平台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常抓不懈,为打造“文化总部经济”找准支点。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大县建设等各类创建活动,整合文化、科技、教育等社会资源,不断提高全社会文明养质。重视“文化人”建设。
2、强合作。广泛深入开展合作是实现文化与其他产业有效对接的桥梁与纽带。应不断创新对外文化交流的机制和渠道,整合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经贸,特别是对有技术支撑、有经济支持、有市场需求的文化项目予以适时适度开发。加强政策引导和文化招商力度。
3、扬牌子。新昌拥有“中国茶文化之乡”、“中国长毛兔之乡”、“中国桂花之乡”、“中国诗歌之乡”和国家地质公园等众多“国字号”荣誉。这是一批最具潜质的文化能量。深挖此类“之乡”背后,均可窥见其深厚的文化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