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纵横
辛亥革命时期重要的反清革命组织
发布时间:2011-09-08 来源: 市政协办 浏览次数: 次字体:【
 

光复会植根于绍兴,它的领导人基本上都是绍兴人,许多会员也为绍兴人,绍兴也是光复军的大本营。绍兴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也密切了,可以说不了解辛亥革命,就不能真正了解绍兴;反之,不了解绍兴,也是不可能完整地认识辛亥革命,当然更无法理解光复会。

在成百上千的大小城市中,论对辛亥革命的影响和贡献,绍兴是名列前茅的,在浙江省更是独一无二。

绍兴人对辛亥革命有着特殊的感情,特别珍视辛亥革命璀璨的历史。珍惜它,纪念它,宣传烈土的精神,保护好历史文物,是绍兴人民的光荣传统。

绍兴对辛亥革命的六大贡献:

(一)出了一批辛亥志士,涌现了一个了不起的人才群

绍兴这块地方,当时封建气息这么浓厚,封建迷信这么盛行,人们生活习惯这么不讲科学,以至孙中山先生1916年来绍兴时,在表扬绍兴的悠久历史同时,指出到处是露天茅坑等问题,疾呼“卫生之事,宜加讲求””。然而就在这样的地方,诞生出一批杰出人物,中国一流人物,为什么?

造就人才的原因有多方面,经济、政治、人文历史、自然环境等等,单从思想上看,也许有这样的原因,封建压力愈大,反抗的力量也越大,化腐朽为神奇,化消极为积极,激励人民前进。正是这种藏污纳垢之处开出特别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同时还有这样的原因,在绍兴浓厚的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有两股截然相反的力量交织着、渗透着、作用着、对抗着,传统文化的积极的优秀的部分“民主性的精华”,在起着正面的作用与影响,引导人们在恶劣氛围中,出污泥而不染。这种传统文化可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整合的,无以名之,就称作“绍兴精神”吧。它可以追溯到虞舜、夏禹……上溯到“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越王句践,可用得上王思任的名言“吾越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他说的“污垢”是指精神上的垃圾。

正是这种积极人生,“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的发扬,在辛亥时期表现得特别充分,在英雄人物身上显示得淋漓尽致,至善至美,我们切不可轻视优秀文化传统。

可以断定绍兴辛亥志士首先得益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才是西方文明的启蒙、传承,再加上自己的革命实践、修养,融会贯通,才铸造出一批时代风流人物。

绍兴杰出人物对社会、对国家影响之大,有的在当时即有无穷威力,有的随时间推移,日益显现其超地域、超时代的价值,这可从徐、秋、陶、蔡、鲁等等许多志士身上得到印证。

(二)组织了光复会

这个组织不可小看,早先一些史书、论文把它看做小团体,我说不是小团体是个“大团体”,特别从精神上、气质上说,胸怀大志、气壮山河。这样的革命团体,还小?

它成立早,时间为辛亥前7年的1904年;

它地位不低,可与兴中会、华兴会三足鼎立;

它历史长,直到辛亥江浙光复;

它的建立,标志着绍兴知识分子最早觉醒;

它方向正,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富国强民,崇德弘文;

它讲武修文,文武双全,两手都硬,武功赫赫,文绩昭彰;

它作风好,调查研究,不辞艰辛,深入山村,夜止丛莽,密切联系会党,把社会上三教九流以外的秘密社会中人引上革命道路。

光复会经手的钱是成千上万,从华侨中募款很多,光复会的钱资助过江苏、上海革命党人,包括陈英士等同盟会同志。光复会干部却身无长物,两袖清风。

光复会的结局虽令人有凄凉之感,也有其局限性,但它却是应该享有辉煌声誉的革命团体。

(三)创办了大通学堂

这是特殊的人物办起来的、有特殊功能的一所特殊学校,既是一所师范学校,又是一所职业学校;既是一所普通中、小学,又是一所岗位培训补习学校,更是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

它的教材、课程、课外活动都是一般学校所没有的,具有创造性,“反对清朝、建立共和”是大通学堂的总课程。

这样的学校,在当时除了徐锡麟、陶成章谁办得出来?体制创新来自他们思想的解放。到了秋瑾接手大通,更使它进一步成为革命的大本营、光复会的总机关。

有了大通学堂,才孕育出光复军。

可以说,大通学堂是光复会及其领导的皖浙起义之母体。

(四)发动皖浙起义

孙中山领导广州起义,那是兴中会发动的,是辛亥革命运动第一次武装起义,有其自己的地位,但未打响就被镇压失败了。

后来同盟会领导了多次起义,但1907年前发动的起义都在南方边缘地带,而安庆、绍兴地处长江流域,乃富庶之地、文物之邦,是清代康熙、乾隆等重视之地,这个地方反了,那还了得!恩铭是清朝大臣中第一个被革命党人杀害的封疆重臣,其他大臣出入寒心,一闻“徐锡麟”之名就胆战心惊!1907年光复会皖浙起义是一次影响大,震惊朝廷、振奋民众的起义。真所谓“赤心虽破,虏志亦降”。皖浙起义以后,清朝一蹶不振,更加走下坡路,再无起死回生之术。

皖浙起义失败后,光复会重担压在陶成章等志士身上,虽然环境险恶,但浙江革命党人与会党为徐、秋报仇的呼声此落彼起,余波不息。

(五)绍兴和平光复

绍兴和平光复是光复会长期经营和徐、秋、陶数位烈士精神感召的结果。绍兴辛亥革命中建立过两个军政分府,颇有特色,但对其却有许多误解与误传。

绍兴军政分府颇有自己的特色与典型性。

先讲王金发领导的、谢飞麟为秘书长、“三黄”等为骨干的军政分府。这是一个有革命性、有朝气、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政府,做了10件带有建设性的事。也有一些官员经不起考验,一下子破棉袄换上皮袍子,有些人拉帮结伙脱离群众,激起了从士绅到普通百姓的骂声。

正由于这正反两面的典型性,引发了大思想家鲁迅的深思,写出了许多杰作;也引来了绍兴进步青年组织——越社及宋紫佩、陈子英、许寿裳等革命党人对这个军政分府的批评,于是才有《越铎日报》的名留史册。

王金发领导的军政分府以前还有一个以程赞清为首的军政分府,被鲁迅批评为“内骨子里是依旧的”,鲁迅的批评有道理,但后来人们把它视为“假光复”却上纲过高。这个政府于1911116成立,9日寿终正寝,刚好3天。虽然短命却不是“假”的,而是有绍兴民意作基础的合法合理合情的政府。从成立的动机与经过看是人民拥护的。省城杭州光复,使绍兴进步青年与市民欢欣鼓舞,曾上街游行,散发传单,表示庆祝。面对辛亥革命节节胜利,浙江省军政府成立,作为早有徐、秋、陈、马等先烈开路在前,有革命传统的绍兴何去何从?是人民自己起来组织政府拥护光复还是任其自流混乱?于是才有当地士绅王子余、徐锡麒等邀集有关人士议论,才有人提出“省城已独立,吾绍亦宜响应宣告独立”。116绍兴军政分府成立,大街上顿时白旗招展,市民上街,欢庆光复,可见这是受到人民拥护的,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王金发来绍主要是由于当时绍兴清政府“协镇王国治率兵离绍,人心惶惶,速请省派兵来镇抚”,许多历史资料都说“王金发自任都督”而不是他推翻了前一军政分府。他只是把前一个分府改组了,充实了,重建了,而并非把它打倒再来一次绍兴光复。这两个军政分府时间均不长,但却是绍兴从封建走向共和的开始,这个开始意义重大,而其经验教训非常深刻,历史意义、现实意义都非常深远!

(六)绍兴志士在第二次革命中,坚持反袁斗争到最后

在袁世凯复辟,中国历史又将重新回到封建王朝的危急关头,李烈钧在江西举起反袁义旗,在湖口打了第一枪,上海都督陈英士奋起响应,王金发在沪组织浙江讨袁军,积极在宁波、余姚、上虞一线开展活动,部署北上。这支讨袁军就以绍兴(包括诸暨、嵊县、上虞、新昌、余姚等县)志士为骨干。当二次革命失败,王金发遭袁世凯爪牙杀害,浙江义旗不倒,嵊县谢飞麟、陈成,新昌陈子赓,诸暨傅国英等又组织浙东护国讨袁军,积极声援孙中山的护国斗争。绍兴人民、浙江人民为反袁复辟斗争写下了光荣一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绍兴市委员会 主办
技术支持:绍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浙ICP备15010279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