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整合资源 扬长避短 积极推进工业强市平台建设
发布时间:2012-08-15 来源: 市政协办 浏览次数: 次字体:【

潘锦仁 

加快推进工业强市建设是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委“工业强省”建设的精神,准确研判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深刻把握我市工业经济形势后作出的正确决策。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而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的平台建设,是开展招商引资、稳步推进工业强市建设的基础和条件。

  “十一五”以来,我市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宏观经济环境剧烈变化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市委、市政府为加快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高度重视发展工业经济的平台建设,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实施城市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积极推进城镇一体化建设,不断提升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集聚区档次,培育中心镇建设,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思路,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动我市工业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

一、当前我市发展工业经济平台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规模与区位优势缺乏竞争力。绍兴市地处长三角南翼和沪杭甬经济核心圈,国土面积8256平方公里,人口433万,与周边的杭州、宁波比较,绍兴城市规模是杭州的七分之一弱,宁波的四分之一强,夹在杭甬之间,中心城市规模小,集聚力、辐射力不强,高端要素引进难,区位优势不明显。尤其是绍兴市区作为区域的发展中心,是绍兴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和对外交流的窗口。按产业梯度转移规律,绍兴市区理应发展成为阻挡高端要素资源外流的“挡水坝”,成为承接高端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集聚的“吸附器”。而目前来看,绍兴市区的经济较为薄弱,无法真正实现参与长三角城市圈竞争以及盘活绍兴经济“一盘棋”的内在要求。

  (二)各经济开发区行政分割发展特色不明显。2011年,绍兴高新区继杭州和宁波之后成为浙江省第三家国家级高新区,绍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但是,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来看,在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技术水平的发展和成果的产业化、培育创新型人才以及引进和培育创新性企业和加强国际合作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开发区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作用发挥不足,自主权不够。各市县的开发区之间行政分割,各自为政,同质化建设,发展特色不明显;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各市县的开发区之间在共享共用共建方面的政策、项目、资源、信息等缺乏真正的互通和协同。

(三)招商引资政策和条件缺乏竞争优势。绍兴市的招商引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发展态势也比较乐观。应当说,绍兴与杭州宁波等城市文化相融、经济相通,同属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但与周边地市工业企业发展环境相比,绍兴的开放型经济条件已经落后,无论是交通运输、人口集聚和资源供给,都处于相对劣势地位,难以承载大型集团企业的发展,招商引资已经成为绍兴经济的“短腿”。数据表明,去年绍兴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于外资都居于全省第5位,同比增速分别居于第7位和第8位。由于绍兴招商引资的客观条件缺陷,思路创新不多,政策宽松度不够,招商引资缺乏竞争优势。 

(四)环境和要素制约企业的引进和发展。从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分析,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冲击,宏观调控依然偏紧,经济景气度降低,市场需求疲软,而绍兴工业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化解,企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依然巨大,虽然绍兴县域块状经济优势比较明显,但绍兴传统工业的纺织业及延伸产品一业独大,同业竞争激烈,外贸依存度极高,地处杭州、宁波夹缝区域,无论劳动力成本、原材料运输成本和土地利用成本相对较高;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执法管理,对违规违纪情况进行检查,起到了执法保障的作用,但也存在重复检查、频率过高,惩罚过严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民营企业非生产性成本增加;加上金融调控信贷紧张,融资成本高启等,环境和要素依然是制约绍兴市企业的引进和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积极拓展工业强市的平台建设的建议           

(一)紧抓交通发展机遇,发挥区域合作优势。随着杭州湾嘉绍跨江大桥、舟山跨海大桥的相继建成,绍诸高速通车、杭甬客线建成等,加快上三复线、萧山机场快速通道等项目开工建设,使得区域内大交通体系日渐完臻,特别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绍兴全面接轨上海,加强与宁波市的合作,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要以此为契机,通过经济合作平台,积极参与产业分工,切实加快区域合作发展。

1.差异化区域发展定位。按照已明确的绍兴城市“三片融合、中心崛起”的发展架构为基础,加快滨海新城开发建设,整合国家级绍兴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绍兴县滨海工业区、杭州湾上虞新区等区块的融合发展,形成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框架,建成一批特色产业园,努力成为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核心区块和先发区块。

2.促进区域合作。长三角区域内高铁的陆续通车,对该区域产业格局和经济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区域合作的“同城效应”将进一步显现,我们要充分利用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人才优势,积极引进高教、科研资源,开展合作办学,促进绍兴科教事业的发展,要加强与宁波的合作,充分利用宁波凭借良好的港口优势取得的先机,形成了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和重化工基地,借力发展绍兴工业经济,延伸出一系列的配套行业,积极参与其产业分工和行业配套协作。

(二)合理规划布局,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绍兴城市布局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构成“火”字型城市发展格局。根据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绍兴市域将形成以绍北城镇密集区、诸暨城镇组群和嵊新城镇组群空间特征的城市群,加强绍兴市各区域之间的联系,为推进工业强市构建优势平台服务。

1.构筑1小时通勤圈的交通体系。以高速公路为交通框架构筑全市1小时通勤圈的现代交通体系。加强各城镇组群、各开发区和城镇之间的相互联系,便捷交通,有利于工业强市建设的合理布局,方便管理,降低工业发展的运行成本。

2.要加快城镇组群的一体化进程。加快绍兴轻纺城、绍兴滨海新城和上虞城区的对接,使绍兴城北面形成以城区为核心、绍兴县、上虞城镇组群作为强有力的两翼,使各城镇组群紧密相连,绍兴大城市格局初具规模。嵊新城镇组群要加强两城的一体化规划,重要项目相互衔接协调,基础设施对接,形成城市区块的集约化发展。诸暨城镇组群要进一步拓展中心城市规模,优化城镇周边工业发展环境。

3.加强中心镇的培育建设。中心镇在城乡空间中处于上承中心城市,下延广大村镇,发挥着统筹城乡发展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我市中心镇培育发展起步早,基础好。钱清镇、店口镇已被列入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诸暨市的枫桥、上虞崧履等中心镇发展也初具规模,要继续实施中心镇建设和人口集聚的三年计划,加强规划引领,坚持产业兴镇,全面增强中心镇的承载力和辐射力。要强化中心镇的工业经济发展,把工业经济作为中心镇的建设重点来抓,实施中心镇建设中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有机融合和发展。

(三)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要把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重点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依托我市已渐形成的铜产业、电子元器件及基础材料、纺织服装、精细化工等优势产业,按照“相对集中,发挥特色”的原则,通过招商引资、政策引导,推动新办企业和重大项目进园区等措施,经过长期努力,把发展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集合起来,壮大主导产业规模,提升产业集中度。加快各类工业园区建设,努力申办国家级园区,争取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

围绕园区发展,大力推进生产服务业发展,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要摸清生产服务业情况,制定全市工业领域生产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重点发展方向。在产业集聚区建立以主导产品为牵动、排头兵企业牵头、行业协会引领,发展一批工业领域生产服务业;同时,通过实施大企业主辅分离,改造提升传统生产服务业,引导专业服务企业实现跨行业兼并重组,推动生产服务业集中化、大型化、组织化、社会化发展。

(四)加强政策引导,着力优化工业发展环境。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对发展工业经济高度重视,始终把工业经济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来抓,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工业经济的招商引资政策,使绍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因各项经济指标基数相对较高,同时受投资环境、资源及生产要素的制约,与周边地市比较已无优势可言。因此,优化工业发展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1.优化发展环境。重点推进工业发展投融资方式的战略性转变。要增加对工业的预算投入,利用国有资本权益收入、国有产权转让收入以及土地出让收入等,建立支持支柱产业发展的产业发展基金,用于国有企业改革、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和新产品技术开发贴息以及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按照政府投资法人化、法人投资股份化的原则,建立若干个政府控投的产业投资公司和资本运营公司,采取阶段性控制等多种措施,参股、控股企业和经营相应的股权。实施涵养财源工程,不断增强企业自我发展、积累能力。强力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和上市公司的再融资,用好壳资源。加快发展面向中小企业发展的担保机构。

在企业引进方面,实行严格的准入政策,重点引进那些科技型、环保型、低能耗企业,决不以牺牲环境来换取工业经济的发展。

2.调整政策措施。为进一步推动工业强市建设,要抢抓机遇,必须善于学习政策、研究政策、吃透政策。国家在支持中部地区大型能源基地、汽车零配件等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以及钢铁等行业结构调整方面,出台了很多有含金量的政策,这些政策对我市哪些行业有影响,经委、发改委等经济部门要加强研究,围绕国家投资取向、产业政策和市场、资源、技术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握我市产业、企业、市场准入点,找准发展的切入点。

建议政府对已出台的扶持发展工业经济的政策和措施,进行一次认真清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关政策和措施进行调整和充实,更多地为工业企业发展、扩张创造条件,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克服因体制、机制性障碍影响企业的发展,政府部门要创新招商引资的方法和措施,既要采取“筑巢引凤”鼓励更多有发展潜力企业来绍投资建厂,同时要善待工业企业,采取“放水养鱼”,“涵养税源”的政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确保绍兴经济持续发展。

3.提升工作效能。政府各部门,尤其是涉及工业发展的经济部门,加强比较研究,督促指导重点产业、企业不断提升工业发展规划,增强驾驭能力,促进企业充分发挥潜能,全力做大做强。要搞好协调服务,积极研究落实财税、金融、土地等产业促进政策,为产业发展、企业成长提供支持和帮助。要把人才培训作为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的重要抓手,作为政府部门服务企业、服务经济的重要手段,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提高人才培训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广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从而为我市工业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4.规范执法检查。对工业企业遵守国家方针、政策法规情况,履行正常检查是必要的,但民营企业希望执法部门给予更多的法律、法规的服务和指导。建议政府执法部门对下属执法人员履职情况进行督查,在严格执法、文明执法的同时,是否存在执法次数频率过高、纠错罚款过重、企业应付各类检查牵涉精力过多的问题,影响企业经营投资环境,执法部门应多考虑宣传政策,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的投资环境,为绍兴工业强市建设保驾护航。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绍兴市委员会 主办
技术支持:绍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浙ICP备15010279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