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纵横
王阳明家世略述
发布时间:2012-09-14 来源: 市政协办 浏览次数: 次字体:【

黄  斌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子、阳明山人,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出生在余姚,成长、生活主要在绍兴。其父王华是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状元。王阳明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登进士第,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因上疏援救戴铣等而得罪大太监刘瑾,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在龙场驿任上,王阳明致力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研究,并形成了著名的“心学”体系。后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嘉靖七年(1529年)卒,归葬浙江山阴洪溪乡(今属绍兴县兰亭镇)。卒后三十八年,即隆庆元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

  考王姓一脉,本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姬晋之子宗敬位至司徒,时人号其为王家,故以王为姓。传至十七世为秦将武成侯王离,王离生二子,长子王元,次子王威。王元为避乱,徙居琅琊,是为琅琊王氏始祖;王威入汉后任扬州刺史,徙居太原,是为太原王氏始祖。是故,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系出一族。王元四世孙汉谏议大夫王吉,徙家临沂,故称临沂王氏。王吉十世孙王导,随晋元帝南渡,为东晋元老,定宅于乌衣巷,遂称乌衣王氏。王导九世孙王褒,因故投奔北朝后周,被封为石泉公,定居渭南,是为石泉王氏。王褒十二世孙王搏,封于鲁国,后遭蓝田之祸,其子王言遂占籍魏郡,别称为太原人。后传至北宋初,王导后裔,太原王氏五十五世孙、临沂三十二世孙、乌衣二十三世孙王祐(924987)尝植三槐于庭,追尊其祖父王言为“三槐一世祖”。至宋室靖康之难,三槐堂九世孙王道(道一)扈驾南渡。据绍兴《光相桥王氏谱》记载:“考姚江王氏宗谱,倓子道一,名彦洪,南渡居余杭仙宅界。子补之,家上虞达溪。补之曾孙应良(名季),由达溪迁余姚秘图,为余姚之祖。传至王华,由余姚迁居(绍兴)府城山阴县光相坊。”有此谱可知,绍兴王氏乃由太原王氏七十三世孙、临沂王氏五十一世孙、乌衣王氏四十二世孙、三槐王氏二十一世孙、秘图山王氏九世孙王华由绍兴府余姚县迁居府城山阴县光相桥,是为绍兴光相王氏始祖。王华即为王阳明之父。王阳明家世大致如斯。

  关于王阳明的家世,近年来多有争论。其实,王阳明的高足、人称教授师的钱德洪在《王阳明先生年谱》中说得十分明白。他说:“其先出晋光禄大夫览之裔,本琅琊(今山东境内)人,至曾孙王右军将军羲之徙居山阴。又二十三世,迪功郎寿自达溪徙余姚,今遂为余姚人。寿五世孙纲,善鉴人,有文武才。国朝(明)初诚意伯刘伯温荐为兵部郎中,擢广东参议,死苗难。……高祖讳与准,精《礼》、《易》、尝著《易微》数千言。……曾祖讳世杰,人呼槐里子,……祖讳天叙,号竹轩……所著有《竹轩稿》、《江湖杂稿》行于世。封翰林院修撰。……父讳华,字德辉,别号实庵,晚称海日翁,尝读书龙泉山下,又称为龙山公。成化辛丑(1481年)赐进士及第第一人(状元),仕至南京吏部尚书”。( ()钱德洪《王文成公全书·年谱》)

  这段记载,明明白白告诉我们两个事实:一是琅琊王氏由王导南迁江左是尊王览为几世祖的,王羲之为王览曾孙,不出“五服”,应是王览之裔,并不错,这是前四代世祖。二是迪功郎王寿由达溪徙余姚后,一直传至王阳明的高祖王与准,曾祖王世杰,祖父王天叙,父亲王华,包括王阳明出生在余姚的龙泉山北麓武胜门内寿山堂里(改名瑞云楼是后事),这是后四代世祖,应是余姚人。

  在历史上,一直有王阳明为王羲之后裔的说法,此说是为误传。据民国《绍兴县志资料·氏族(上)》记载:“(王)言为王导裔……导是王览孙,羲之父名旷亦览孙,与导是同祖兄弟。此云羲之后,亦似误。”今人余姚褚纳新先生记录了自己找到《余姚上塘王氏宗谱》的经历,谱载:“(琅琊王氏三十一世祖)王览生六子,裁为长子,正为四子,王导是王裁之子,王羲之是王正之孙,由此可知王导为王羲之的堂伯父。”《余姚上塘王氏宗谱》统宗图附记了秘图王氏的世系,排列王导为王阳明四十一世祖,三槐始祖王言为王阳明二十一世祖,十三世祖王道,十二世祖王补之。补之曾孙王季,即王阳明九世祖。由此可知,王阳明是王羲之堂伯父王导之后,而并非王羲之裔孙。

  拿王阳明的家世来说,自他父亲王华中了状元以后,把状元府第建在绍兴府城,实为常例。当时其祖父王天叙健在,子贵父荣,则在府城兴建宅第多处。

  王阳明不仅是有明一代儒家大宗,又是明王朝的功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直接继承了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鼻祖陆九渊的思想,形成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至王阳明而集大成,他逐步提出了“心外无物”、“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主要哲学命题,其影响至今甚为深远。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绍兴市委员会 主办
技术支持:绍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浙ICP备15010279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