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联谊报——产城融合,构建宜居宜业的水城
发布时间:2013-11-11 来源: 市政协办 浏览次数: 次字体:【

  ——绍兴市政协会诊城市之痛产业之痛

     长期以来,“城市之痛”与“产业之痛”一直制约着绍兴的发展。市政协主席陈长兴认为:“城市与产业是区域发展的两大引擎,两者只有深度融合发展,才能富有活力和竞争实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今年,该市政协将“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促进产城融合”作为重点协商课题。

  “开发区既是绍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阵地,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空间,把开发区作为产城融合的节点,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促进绍兴产城融合,是今后绍兴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经过3个多月的深入调研走访,课题组形成了1个总报告、8个子报告和4个专项报告。在日前举行的绍兴市政协七届八次常委会议上,委员们围绕创新工作机制、加快整合升级、调整规划布局、强化要素保障、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对此课题进行协商讨论,许多协商成果被绍兴市委市政府最近作出的“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部署吸纳。

  统筹发展聚合力

  “多而散、小而弱”是绍兴开发区的真实写照。目前,全市共有各类省级以上开发区13家,经104国道沿线的绍兴县、市直和上虞市区域就有8家。“绍兴高新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始终没有突破当初确定的10.44平方公里规划区域,这在全国国家高新区中是少有的。”据介绍,目前全国排名靠前的国家级开发区单体规模普遍在300平方公里以上,超过绍兴市直开发区面积总和。

  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由于行政上的分割,各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各自为政,导致无序竞争;拆迁政策不一致、不平衡,造成很多不必要的纠纷;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引进产业结构趋同,无法形成特色和集聚优势。

  “众人拾柴火焰高。”课题组认为,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促进产城融合,从根本上说,需要注重顶层设计,对开发区实行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对开发区空间和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形成统筹发展的强大合力。

  凤凰涅槃促融合

  “当前,绍兴市开发区制造工业初级加工比重大、加工链条短、制造业大而不强、先进制造业发展不充分,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落后。”课题组认为,今后一个时期,外部环境不会很快好转,招商资源也在减少,要素约束日益突出,开发区转型升级的重要趋势是内涵式增长,要按产城融合的要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与城市是互为因果、同兴同衰的双向互动关系。产业转型没有城市依托,即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城市发展没有产业支撑,即使再漂亮,也只是‘空城’。”为此,课题组建议,当前要着力推动产业层次与城镇承载力的同步提升,产业辐射力与城镇竞争力的协调统一,实现产业特色与城镇特色的内在结合;要加强城市功能与产业布局的有机衔接,努力实现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三规”融合;要形成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优化之间的互促关系,既要以产业发展为城市功能优化提供经济支撑,更要以城市功能优化为产业发展创造优越的要素和市场环境。

  山青水碧会有时

  绍兴高新区现有2家印染企业,一家热电厂;镜湖新区有6家印染企业;上虞杭州湾工业园区有116家化工企业,40家医药企业,12家印染企业;袍江开发区、绍兴县滨海工业区也集中了大量印染和化工医药企业。这些企业都不同程度存在污染,除高新区水质良好外,其他4个开发区水质相对较差。

  “开发区的生态是开发区转型升级、产城融合的基础和前提。”课题组人员从嘉绍大桥下来后,就闻到了上虞杭州湾工业区、绍兴县滨海工业区的刺鼻气味。“一些开发区内农业生态系统遭到很大破坏,原有的生态作物已有许多消失。”

     课题组认为,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加大力度对开发区内现有污染企业进行全面整顿,对不能达到排放标准且不能转型升级的企业,一律关停;建立大型污水处理厂,将污水处理与排放变成一个新型产业,做好生态源头防控工作;在各开发区恢复生态植被系统,建立生态隔离带;健全开发区的环保管理机制,建立长效有力的责任追究制度。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绍兴市委员会 主办
技术支持:绍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浙ICP备15010279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