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杏娟
建国以来,国家对基层文化的建设一直很重视,出台了很多政策、规划,也实施了很多工程、项目。我们在调研中看到的镇(街)综合文化站、村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点、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基层点等等,都是不同时期国家关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产物。基层文化设施是整个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末梢神经,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否实现,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位于末端的基层神经是否发育良好、健康成长。
一、绍兴市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有关情况:
·全市118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有综合文化站。
·全市2660个行政村(社区)中,85%以上建成了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其中300平米以上面积的文化活动中心占40%左右。
·到2011年底,全市2188个行政村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
·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基层中心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社区)基层点覆盖率达到92%。
·到2010年底,全市共获得“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49个;省级文化示范村(社区)28个,省级文化示范户597户。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在全省评估中成绩位于前列,上一轮省级评估中产生特级站12个、一级站37个、二级站23个、三级站17个。
·政府财政对文化的投入也逐年增加。2008至2010年三年中,仅市本级在文化惠民工作中投入财政资金达1500多万元;各县市区也相应安排了总计超7000多万元的文化惠民资金。仅农家书屋一个项目,至2011年底,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397万元。
·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包括教育和信息服务)有关的设施种类有(不完全统计):
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 、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点、农家书屋 、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基层点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等。现在文化部又在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项目建设。
·每一个工程、项目都制订了相应的政策和规划,有明确的工作目标,
有严格的考核评估,也有财政投入奖励。都有一系列建设、管理、运行和评估体系。
二、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总体而言,看起来很完美的诸多工程、项目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其产生的各类设施并未真正引起民众很大的兴趣。即使是投入资金很给力、建设的非常漂亮的有些乡镇文化艺术中心,其主要的功能还是以展示地方实力为主,而真正为老百姓所用的文化服务内容比例还是不高。
1.设施重行文建设、纸上检查而轻实际价值评估的现象较为明显。现有农村多种形式的文化设施,特别是必须免费为广大农民服务的文化设施建设,往往是启动时热热闹闹,验收时档案资料,实际看冷冷清清。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后续管理机制,缺乏支撑设施持续运行的保障。对农村文化设施投入的科学性、合理性、整体性论证有待提高,对农村文化设施的绩效评估缺少与实际使用直接相关联的刚性指标。
2.设施的多头建设与管理情况明显。比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是文化部负责实施的项目;农家书屋是由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等七部委联合发起的项目;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是各类涉农部门发起的,其中也涉及到文化生活信息的服务;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是中央办公厅启动的项目,其中又涉及到农村党员干部文化素养的培养。上面齐抓共管,下面千头万绪,作为这些工程项目的依存组织——乡镇街道社区村落只能忙于应付和应对,无从考虑其实效。
3.设施功能的类同和重叠现象较为普遍。比如,图书管理与服务,信息整合与传递,阅读指导与组织等等。如果不能创设一个统一的,专业化的管理平台,就难以盘活各种分散的资源。公共财政资源的短缺也不允许政府对同类设施进行持续不断的投入,最后导致各种资源不断老化,失去利用价值,成为摆设。
4.设施内容空泛僵化无从发挥实际效用。各种设施大都集中在一个物理空间,一幢房子挂十多块牌子,里面按照各种项目的要求挂一些制度、标语,我们只能从标签上而不能从实际效用上去认识和辨别各个空间。很多设施没有专业性的规划和管理,重在应景,忽视实用,更缺失对品质的追求,与民众日渐提升的审美趣味脱节。这样的情况较为普遍。
各种问题可归结成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可持续性。而这恰恰是完善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可持续”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我们试图建的那些设施,它可以持续下去。另一个是,那些建起来的设施能对老百姓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三、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建议
1.对基层文化设施进行必要的梳理,分离监督、管理和执行的角色。积极发挥城市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将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等纳入到城市图书馆的分馆、流通站建设体系之中。将镇(街)文艺骨干的培训、教育、管理等纳入到城市文化馆的工作之中。建立以城市图书馆、文化馆为中心,以镇(街)文化站为节点,资源互通,活动联动的文化服务体系,向民众提供较为专业有效的文化服务。
2.在上述基础上,整合共享工程、农家书屋、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资源,设置一个专业的管理机构,或者至少让专业的机构来培训和指导人员进行专业化的管理,以此,赋予基层文化工作者专业化定位,具有明确的职业归属,接受明确的职业道德约束,按专业化方式组织服务和活动。努力优化文化设施的品质,提高政府各类文化投入的产出效能。如果没有内容,没有品质,真的很难得到老百姓的青睐。而老百姓不喜欢,政府投入的合理性就会受到质疑。如此,容易形成投入与使用之间的对接异化,一方面白白浪费有限的文化资金,一方面农民享受不到城市化的文化服务。
(去年,笔者曾去看过苏州的一个社区图书馆。几乎座无虚席,那个社区图书馆就有一定的品质:足够大的场所、舒适且温馨的环境、足够多的资源,有基本的靠近专业的管理与服务,还有足够长的开放时间。看着那些坐在地上看书的孩子和蹲在书架前找书的孩子,真的很希望这种情景能够出现在我们绍兴的乡镇街道社区中)。
3.建立不同区域文化设施运行的联动机制,减少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益。比如,将散落在各个村的农家书屋、各个乡镇、街道、社区的图书室,在图书采购、编目和大流通上进行集中统筹,使各种资源流动起来,以形成新鲜的,具有吸引力的内质。
4.慎用“**工程”、“**项目”的形式搞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因为,通过工程、项目之类的投入、推进,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取得的是阶段性、局部性成果,但工程与项目,无论其时间跨度有多长,总将结束。包含其中的个人意志的不可连续性也会影响其长效性。而文化体系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从制度设制上考虑,才能保持相对延续的态势。
(作者为绍兴图书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