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圻
在绍兴创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超过200万,数量庞大、作用重要、贡献巨大,他们是绍兴经济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建设现代化绍兴的重要力量,是“新绍兴人”的主要血液。如何让他们在绍兴体面劳动、尊严生活,事关我市劳动力供给稳定,产业结构的优化,社会的和谐稳定。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和部门十分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服务问题,大部分乡镇都建有文化活动中心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活动场地。不少企业重视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文化需求,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定期开展职工文化节、员工关怀等活动。多地已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针对性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市区西小路社区的“手拉手、心连心外来民工联谊会”、绍兴县“欢乐乡村”全民才艺PK赛等。但是对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服务重视不够,文化服务设施滞后,文化服务建设经费不足,专业人才缺乏、队伍结构不合理,文化阵地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特别是当今的外来务工人员思想活跃,对未来充满梦想,他们在关心维护自身经济权益、社会权益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和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和期待。这就要求我们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为广大市民提供丰富多样、快捷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把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内容,为他们及其子女提供特色文化服务,满足他们多元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重视基层文化,推进倾斜的制度构建。
政府要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文化工作的统筹协调,加快出台政策,制定文化服务指导规范,使得公共文化资源不断向基层延伸,加大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力度,提高文化服务的能力,让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到更多的与城市居民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明确服务建设评估考评细则,量化设施规模、目标任务、服务质量指标,加强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评估考评,并将评估考评结果纳入党委、政府政绩综合评价体系。鼓励企业实行文化奖励、培训奖励,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所需费用列入企业经营成本。每年对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服务搞得好的镇(村)社区、企业进行表彰,并配套奖励、激励措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关注群体特征,提供对路的文化服务。
外来务工人员有自身的群体背景和群体特征,特别是80、90后的新生代群体,有更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精神文化需求,我们要从外来务工人员在想什么、最需要什么出发,针对他们的文化需求,提供适用对路的文化服务。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迫切要求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企业转型升级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用工企业单位要有计划分步骤地加强以技能提升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培训,培训费用可采用政府补贴一部分,企业承担一部分,个人出一部分的方式,加强技能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同时,以先进人群这一部分群体为示范,进一步扩散积极的文化氛围,夯实文化阵地。以落实市民待遇为重点,畅通外来务工人员维权渠道,不断增强外来务工人员的归属感。
(三)加强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硬件保障。
1.加强政府的基础供给。努力改变目前城市文化设施存在的不均衡性,抓好街道文化活动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文化设施等更多的文化设施应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开放。
2.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要自觉担当,解决员工的文化设施难题。以企业主导、政府配套为原则,采用企业自建自用、企业单建开放、企业合建共享、政府主导共享等模式,大力兴建文化活动设施。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职工文化设施如图书阅览室、娱乐室、健身室、球场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场所的投入,对偏远工业园区和城郊接合部等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区域,则建立文化俱乐部或者文化活动中心,以服务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生活的需要。
(四)丰富内容载体,创新多彩的活动方式。
1.强化阵地活动。发挥文化广场、文体协会等载体的作用,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活跃广场文化,吸引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到文化生活中来,并通过这一文化载体,为他们和城市居民间提供文化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文化的融合,推进城市文明和谐发展。开展各类志愿关爱活动,形成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志愿服务工作社会化、群众化、经常化的良好局面。
2.丰富主题活动。组织开展技术能手、模范员工、好家长、好夫妻等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动作用,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依托各重大节日举办歌咏比赛、才艺比拼、文艺汇演、体育比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定期举行各种讲座,为他们提供法律知识学习,提高法律意识,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组建篮球队、棋牌队等,定期开展各项赛事。每年各县市、开发区送讲座、文艺表演、教育电影进工地数量不少于200场。结合青年和妇女的特点,以卫生保健、家庭教育知识为主要内容,每年定期举办讲座,对青年和妇女开展疏导和咨询,缓解青年、妇女的心理压力。
3.深挖设施潜力。提高农家书屋、文化综合服务站、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等的功能利用率,不断创新管理思路激发文化阵地服务活力。建立小型图书室,让图书馆、农家书屋、企业书屋无缝对接,定期流动更换。多利用网络设施与阵地,结合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性质与特点,开展文化服务活动。探索利用网络载体,建立“网上学习会所”,为企业外来务工人员搭建高效率的学习平台。定期把学习资料放到网上,让外来务工人员上网自行学习,学习后进行网上签到,克服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的工学矛盾。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善城乡的数字化服务体系。依托乡镇文化站、培训中心、示范基地、远程教育站点等培训阵地,组建外来务工人员社区学校、教学点,开展面向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培训。
4.发挥系统群力。积极发挥党团、工会、妇联等组织的作用,全方位组织科技、文化、卫生、法律进社区、下村镇、到企业活动,多层次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需求。鼓励和引导用工企业,联合工会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婚恋指导、文化培训等文化服务。
(五)激发自身活力,培养活跃的文化种子。吸收外来务工人员当中的党员及先进分子,成立“外来务工人员讲师团”,发挥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优势,在企业和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区开展文明礼仪、法律法规、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宣讲活动。各类文化文艺组织、文艺志愿者要着力发现、带动、培养外来务工人员中的文化文艺苗子,引导帮助外来务工人员主动参与文化的生产创造和传播,鼓励和扶持他们自办业余文化团队,在活动器具、活动组织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和资源倾斜。积极培育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带头人,通过多种有效方式,鼓励有文艺才能的员工进行文艺创作。通过举办文艺大赛、艺术节等方式,为他们参与公共文化生活搭建平台、提供舞台,激发他们参与精神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作者为华汇公司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