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1868—1940)字孑民,绍兴人,终年73岁,是众所共知的近代教育家。他在新昌留下了三处意味深长的文字:一是大佛寺弥勒石窟大殿柱上一副楹联:“理哲家言同源西圣;华严法界现象南明。”另一件是《民国新昌县志》中一篇《重修新昌县志序》,序文不长,作序时也只阅凡例未读全文,却是回顾了他24岁时在上虞协纂修志情况与在北大兼任国史编纂期间的心得,扼要叙述了他的修志思想。再是新近发现俞氏谱中收有《俞芝祥先生及何夫人双寿序言》。为四六骈文,亦属难得。上述三则皆为佚文,高平叔所编《蔡元培全集》均未载。
民国七年(1918),哈同夫人罗迦陵出银洋三千元为大佛重裱金容,《民国新昌县志》也在这一年夏辑成。蔡序作于八年一月,撰联时当亦不远。追寻作二文的契机,当出自民国六年应蔡所邀入国史馆作编纂的县人童学琦的请求。大佛寺柱对楹联,原系蔡元培先生手迹,文革中被毁,1980年请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重书而立。另一篇,是民国八年(1919)一月三十日,蔡元培先生为当时新昌修志而撰写的《重修新昌县志序》,全文如下:
重修新昌县志序
余十馀岁时,从叔父铭山先生许,得章实斋氏《文史通义》而读之。其于方志之例言之最详,遂常留印象于脑中。年二十四,上虞朱笏卿先生主修县志,招为襄理,以志例见属,遂本章氏理论而参以特别之名目,同事者大哗。余亦获前因而辞职。其后稍涉科学,又研求小学教育之乡土志,则尤感于旧日方志之缺点,即章氏之例亦有不适用者。近于北京大学中兼任国史编纂处事,则方志之需要尤多所经验,盖昔之修史者用演绎法,以中央政府为主体,故治史学者代有其人而道方志者鲜焉。今之修史者用归纳法,以社会各方面为要素,调察统计必基于各地方之所从事,而后综合之以为国史也。吾友新昌童君亦韩既来编纂处共事,以新昌知事金君汤侯方会同士绅重修邑志见告,且示以凡例,则又吾友象山陈君宇襄之所草也。其中如地图之本于测绘,山川之特列纲目,教堂之附入寺院,灾异祥瑞之别为轶闻而附诸杂志,皆甄取新义可以正旧志之失者。闻志已告成,余虽尚未见全书,知必有以异乎寻常,新昌自此为有志矣。
中华民国八年一月三十日绍兴蔡元培
据《蔡元培口述传略》等史料记载:童学琦(1868-1839),新昌城关镇人,生与蔡元培同岁,卒先蔡一年。光绪十五年(1889)二十二岁之年两人同科中举。有同年之谊。尔后办新学,宣传新思想、反清革命上志趣又复相同,堪称莫逆。蔡中举后之次年(1890)成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光绪廿四年(1898)戊戌维新失败,蔡弃官由京返绍兴任绍郡中西学堂监督,致力倡导新学,童则在戊戌前一年据陈虬《经世报》叙应为前四年与章太炎、陈虬、宋恕等在杭州办《经世报》,宣传新思想。廿六年(1900)蔡、童二人同约赴临安为绍兴侨农创办了越郡同乡会立启明学校。次年六月,童任杭州《白话报》主笔,蔡则于1902年去沪与章太炎等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及爱国学社、爱国女校。二年后又与陶成章等人组光复会,次年加入同盟会为上海分部主盟人,童亦加入了光复会。光绪卅三年(1907)徐锡麟案发,二人均在通缉之列,民国纪元(1912),蔡由德返国任南京临时政府首任教育总长,后因不满袁世凯所为辞职复旅居德、法,民国五年回国任北大校长兼主国史馆。次年邀童为国史馆编纂。恰当此时,绍兴金城来新作县知事,倡修县志,由童荐象山陈宇襄为总纂,陈与蔡亦是旧友,因而蔡乐为作序。八年五四运动起,蔡多方营救被捕学生。十二年不满北洋政府非法逮捕兼课教师辞职重去欧州。十五年回国参加北伐,十七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廿六年淞沪战起,蔡移居香港。童则在民初为省参议会议员,十一年(1922)县人张载阳为浙江省长时聘为省长顾问,十六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即离职蛰居杭城告别仕途,不久返新昌原籍养老,廿六年七月抗日战起之时逝于家中。蔡在港闻讣告,称“诤诤童君”来电吊唁。次年蔡亦病逝于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