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纵横
浙东运河的往昔风采
发布时间:2015-01-29 来源: 文史委 浏览次数: 次字体:【

 陈惟于

  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这对位于大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名城绍兴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多年来,全国政协曾先后组织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对大运河的保护利用和申遗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活动。记得调查组第一次到达杭州时,下车伊始,立即采纳了浙江大学陈桥驿教授等专家的建议,将京杭大运河的南端,从杭州向南延伸至浙东运河上的绍兴与宁波,这真是一项十分科学和明智之举。后来又将隋唐大运河也一并列入,统称为中国大运河,真是实至名归,相得益彰。这样,中国大运河的全长已达3200公里。这条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人工大运河,工程之浩大,影响之深远,足堪为万里长城比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就浙东运河来说,它虽仅是大运河最南端的一段,里程也不过两百多公里,似乎并不起眼。但它与京杭大运河紧紧相连,地位独特。而其建造历史之悠远,两岸风光之秀美,物产之富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丰富多采以及迄今保存完好仍在继续发挥运河功能等等,与整条大运河的任何河段相比,均毫不逊色,值得我们永远珍视。我从小生长在水乡水城的绍兴,在运河之滨度过了八十多个春秋,览赏所得,见闻所及,对这条古老的运河留下许多美好的记忆,现依实缕述如下:

历史悠远  世代传承

  历史上的绍兴曾是一个咸潮直薄,水患频仍的荒服之地。自从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率领民众开挖山阴故水道之后,通过生聚教训,发展生产,增强国力,终成霸业。当年的往来交通或出兵征战,均以水运为主,山阴故水道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这条山阴故水道的一些河段后来竟成了浙东运河的最早组成部份,它与京杭大运河苏北段的起点——吴王夫差开挖的扬州邗沟一样,应属同一时期所建,年代可谓久矣!越国之时,越地子民充分利用了水多河多的有利条件,水上运输有了长足的发展。正如《越绝书》所载:“水行而山处,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这样的水运盛况在当时的华夏大地上是并不多见的。到了东晋永嘉年间,会稽内史贺循开凿了郡城至西兴的这段河道时,最初虽只是“凿此以溉田”,但由于它的河道笔直,较之原来利用鉴湖部分水面的曲折行驶,自然要便捷许多,实际上,它的水运功能早已远超灌溉功能。又因其时的会稽一地,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吸引大批北方士民迁移来此,成为“今之会稽,昔之关中”。到南北朝时,会稽山阴又是“海内剧邑”,水上运输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更为发达。唐代时,由于水运繁忙的需要,观察使孟简对运河的河岸河道进行了整治,将河道旁的泥路改建为石板路,称之为“运道塘”,实施了塘路合一的河岸工程,从此有风则帆,无风则纤,舳舻相接,舟船如林。宋代时,宋高宗赵构在浙东运河上多次往返,后来又有一年另八个月的时间驻跸于此,绍兴成为南宋王朝的陪都。南宋绍兴知府汪纲又对运河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治,呈现“徒行无褰裳之苦,舟行有挽纤之便,田有畔岸,水有储积”,河道更加通畅,行舟更为便利。南宋状元王十朋在所撰《会稽风俗赋并序》中对浙东运河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 “堰限江河,津通漕输,航瓯泊闽,浮鄞达吴,浪桨风帆,千艘万舻 ”。此时的浙东运河,官来商往,舟船辐辏,客货运输,昼夜不绝,不仅是浙东一带客运货运漕运的中心,而且是一条通海达江的黄金水道了。到了元代,每年单是从这条运河出运的漕粮即达百万石之多,概见其运量之巨大。明代,绍兴知府戴琥对浙东运河再次整治,创立山会水则碑以调节运河的水位,被称为是航运史上之创举。接着汤绍恩知府兴建三江闸,使山会平原完成了从鉴湖水系到运河水系的演变。清代时,由于水运的进一步繁忙,还在运河两岸设置了众多水驿,单从西兴至曹娥江边这短短百余华里的河道上,即设有西兴驿、钱清驿、柯桥驿、蓬莱驿、东关驿、曹娥驿等6处之多。其中位于郡城最近的蓬莱驿是当时著名的水驿之一。清乾隆年间,该驿尚有屋舍二十余间,配备船只十五艘、水夫110名,具有相当的规模,如此密集地设置水驿掌司水运,这在大运河的其他河段也是不多见的。千百年来,浙东运河上这种舟运繁忙的景象,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初,直到民国十五年(1926)萧绍公路通车之初,依然如此。我还记得早年的萧绍公路上,货车寥寥无几,客车班次也不多,沙石公路上少见尘土飞扬,而运河之上则一片繁忙如故,那是因为水运价格之低廉始终为其他运力所不及之故。曾忆抗战之前,从绍城至西兴的汽车票价每人是银圆一元,而航船则每人只需五角左右,在民生凋蔽,收入菲薄的旧社会,省下这一半的钱,足够一人一日饮食之需。因此,长期以来这一带的所有货物运输,大至粮食土产,小至日用百货,几乎全由水运独包。至于绍兴众多的出门行旅,不论是赴京赶考、外出做官、当师爷、作幕僚或出外求学经商打工等等,无一不是乘坐运河上的埠船航船乌篷船而离乡远行的。

  青山绿水  风光无限

  三十多年前,我曾因参加各地会议或参加集体旅游之便,到过浙西、苏南、苏北等地,那一带全是大运河所经之处,又都是江南江北的平原地区,特别是大运河的苏北段两岸,更是一望平畴,沃野千里。但遗憾的是,一路上少能见到两岸山水相依,湖光山色的景致,总感觉景色单调,不免有点扫兴。浙东运河则不然,它虽亦系横贯于宁绍平原之上,但整条运河的南岸,会稽山四明山两大山脉绵亘于前,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云蒸霞蔚、风光无限。凡是离岸不远的近山,片片青松修竹,掩映交翠;离河稍远的群山,层峦叠嶂,林木葱茏。真是青山绿水、倒映成趣、舟行画里,人在镜中。坐在船上,欣赏浙东运河两岸的山水美景,不啻是一种美的享受,古往今来,多少名人雅士皆有相同的感受。王羲之的“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王献之的“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贺知章的“稽山云霧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无一不是赞美运河两岸的秀丽景色。唐代大诗人李白从扬州出发,沿运河南下,他在《别储邑之剡中》一诗中说“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又在《越中秋怀》诗中说“越水绕碧山,周回数千里。乃是天镜中,分明画相似”。另一位唐代诗人孟郊也赞扬越中山水“碧峰几千绕,清泉万余流”。浙东运河两岸的旂旎风光吸引了唐代数以百计的著名诗人慕名来游,他们从西兴登舟,驶经浙东运河,随着“运河穿城”而来到古城,然后溯剡溪而上,直至新昌、天台。一路上赏景饮酒,诗兴大发,创作了数以千计脍炙人口的佳丽诗篇,浙东唐诗之路之形成,运河功不可没。宋代大诗人陆游,半生浪迹他乡,晚年归居山阴,他每次出行每次返乡都离不开舟行运河、船底江声、篷背雨声,伴随他多少个日日夜夜。陆游十分熟悉家乡这条美丽的运河,才能吟出“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的妙句。明代诗人王稚登“江东名郡古无双,处处青山照玉缸”的诗句,更是对这条运河山水长廊最生动的写照。有的古人更将河旁的群山比作美女头上的发髻,如清代诗人厉鹗的诗句:“越山绝似西施髻,朵朵翠翘浮水来”,赞美之情,达于极致。再如“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沿山寺寺花树、枕水家家竹林”,还有那到处可见的各式石桥、凉亭、渔舍、竹箔、菱荡、藕池,无不清丽悦目、美不胜收。浙东运河上还有众多的名胜古迹:鉴湖、湘湖、清水亭、柯亭、柯岩、太平桥、八字桥、东湖、吼山、湮口大桥、曹娥庙等,一个个次第相连,水边林下,楼台亭阁,粒粒珍珠,嵌镶其间,宛如一条璀灿夺目的项链,风景名胜之多之好,也是其他河段不能及的。

  有了青山还不足以尽显山川之美,必须要由绿水相映衬。自从宋代以后,鉴湖逐渐堙废,湖上的堤、塘、堰、坝、水门等亦随之而不存,鉴湖与运河早已相互贯通,融合一体。会稽山区三十六源的清流激湍,源源注入运河,山泉与河水汇合,水源补给充沛,水体常年更换,一年四季保持了水质的清澈明净,甘洌澄洁。舟船整日行驶于百里碧波之中山美水美,风光无限,左右顾盼,怡然自得。妙哉!浙东运河!

千村有楫  百舸争流

  浙东运河是宁绍平原上客货运输的主要水道,行驶在这条运河上的大小船只,数以万计,品种多样。在我的记忆中,因沿途桥梁特多,小桥流水,早已容不得高大的楼船,连多桅的大帆船也已难见踪影,主要以中小型木船为主。载货的有白篷大船、乌篷大船和袒船,袒船俗称“灰塔猫”,平头方底,船身巨大,专载石板、石料等重物。载客的有夜航船、埠船、明瓦乌篷船、小乌篷船。乌篷船有大有小,从三明瓦一直到七明瓦,专作游览送客、婚丧嫁娶及清明扫墓之用。小乌篷船又称小划船,专供用户独家使用,船头用扳桨,船尾用躅桨,行驶如飞。时至今日,各旅游景点内只见小划船一统天下,其他明瓦乌篷船皆已销声匿迹,真乃一大憾事。进入民国以后,运河上又增加了铁壳小火轮、木制客轮、拖驳等,取代了部份的客运和货运。由于地理环境的需要,浙东运河上的短途运输最为发达,其中埠船和农船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其他船只,成为河上的两大特色,别具风光。

  绍兴是个鱼米之乡,城乡人口稠密,大小村庄分布在运河两岸,凡是较大的村都有一艘埠船往返于城乡之间,埠船的船 体比农船略大,置有船篷和板凳,两边坐人,中间堆物,约可容纳二三十人。每日行驶在运河上的埠船多达数百艘之多,首尾相接,鱼贯而行,如同过江之鲫。记得童年时,我曾跟随母亲去外婆家孟家葑小住。那是一个离城三十余里,四面环水的村庄,从孟家葑到城里有多条水路可通,但埠船头脑自有其固定的航线。每天早晨从村中心的湾头港摇橹出发,驶过村北的老大房,经过藕塘头而驶入运河,在樊江老岳庙前上岸拉纤,船速随之迅速提高,上午十时左右即可驶抵城内,船资仅每人一角。水以曲为美,路以曲为长,盖因运河之水道笔直如线,大大缩短了水路行程,这才是众多埠船取道运河的真正原因。浙东运河上的纤道是很有名的,是“天下绍兴路”的重要标志,一律用青石板铺路,有的还筑于河中贴近水面,如同水上长桥,称之为“水上塘路”。在运河上拉纤的人都能自觉遵守大船让小船、重船让轻船的这一规矩,后船如欲超越前船,纤夫必须放低纤绳从内侧快步而过。遇到桥梁时,则由纤夫在桥上将纤板从桥洞中作一次360度的丢掷,使拉纤不致中断,避免了遇桥停靠的费时费力。众多埠船在运河上你追我赶,吆喝之声,欸乃之声,此起彼伏,成为河上一大景观。

  在“千村有楫,百里无波”的绍兴,大小农船是农家必备的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农船只有出畈船和小划船两种,一般均不置船篷。运河上市镇林立,五里一墟,十里一集,吸引了众多农船来此聚集。四乡农民将稻米豆麦、新鲜果蔬,鲜鱼鲜虾等装入船内,驶往城镇、沿街或沿河叫卖。有的满载稻草麦杆、木柴薪炭,在镇上出售后,又将居民的草灰、柴灰和人粪尿等有机肥料用价购或换物的方式收集起来,装入舱内,夕阳西下,满载而归,如同山乡农民“荷锄而归”一样,反映了水乡农民的勤劳本色。

境绝利溥  物产富饶

  千百年来,除了水运以外,浙东运河的灌溉功能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运河两旁沃野连片,盛产稻米,排灌方便,旱涝保收,绍兴的两大粮仓——金柯桥与银皋埠均在运河之畔。物华天宝,有好水必有好酒,驰名中外的绍兴老酒大都产于运河两岸,绍兴最著名的酒坊大多集中在北岸的东浦和南岸的阮社、湖塘等地。良好的水质还有益于众多土特产的优质高产,清代名士吴寿昌以酒、茶等特产为题,创作了《乡物十咏》这组名诗,其中有鉴湖菱、东浦酒、型塘杨梅、百步瓜、湘湖莼菜、陶堰艾糕、宾舍牡丹等,七项名产全产于运河两岸,占全部乡物的三分之二以上。此外,还有众多美食特产也集中于运河两岸,如樊江松子糕、皋埠小烧饼、柯桥豆腐干、陶堰艾糕,无一不是精工制作,价廉物美久享盛名,吸引远近游客专程前来采购。至于沿河市镇上的酒店菜馆则尽沾码头之利,常是顾客盈门,其所供应的头肚醋鱼、京虾仁、清汤越鸡、火腿炖老鸭、鱼园、扎肉等绍兴名肴,丝毫不亚于城中名店。因其所需食材皆由农民送货上门,任凭挑选、就地取材、成本减低,在价格上具有优势。又因现买现烹、鲜洁度高,在质量上也有保证。

  在曹娥江以西至钱塘江边的浙东运河上,旧有萧山、绍兴两个县城,有西兴、钱清、柯桥、皋埠、樊江、陶堰、东关、曹娥等多个集镇、紧紧相连,密集排列。自古以来,市镇皆有市日,均以农历为准,单日双日相互错开,例如樊江是初一、初三,皋埠则是初二、初四。每逢市日那一天,镇上成了农副产品的集散市场、农船云集,每只船仅允许船首泊岸一字排列,密密麻麻,简直是农船的海洋。在这里,各种新鲜菜蔬满沾朝露,大小鱼吓鲜蹦活跳,价格又比城里低廉许多。吸引众多城里人前来购买,热闹异常。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公路、铁路相继进入宁绍平原,运河、公路、铁道紧紧相挨、比邻而居、并肩而行,在钱清、柯桥、皋埠等河段,可以看到别处难以看到的“咫尺之内,三道并行”的奇特壮观。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已成为长江三角洲的重要城市,海陆空运输空前发达,先进的交通工具必然要代替落后的木船运输,先是埠船航船因乘客过少而停开,继之,小火轮客运也随之收缩,客运首先退出了运河航线。货运之中除尚有部份煤炭、建材等物资由交水运外,绝大多数已改走陆运。当今,浙东运河上的橹声桨影、白帆点点,已渐渐少去,昔日繁华,今已不再,显然是冷落多了。但尽管如此,浙东运河的山水风光依旧,它的生态效益,它与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它深厚的文化魅力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它固有的水运潜力等等仍然是存在着的,只要开拓创新、认真规划、善于经营,浙东运河依然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应是毋庸置疑的。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绍兴市委员会 主办
技术支持:绍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浙ICP备15010279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