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在全省“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中,连年取得优异成绩,不少指标走在全省前列。农村校舍、设施设备等硬件建设得到很大改善,令人欣喜。
但农村教育质量依然堪忧。以我市2014年某区中考为例,城市考生上线率为80.26%,而农村考生上线率仅为38.73%。某一所农村中学除推荐生外已7年无一人考上老百姓心仪的名校,这样的情况绝不是个别。城乡教育质量差距直接引发农村生源向城区集中,部分农村学校外流生源甚至达到50%以上。
在办学条件基本均衡情况下,农村学校为什么教育质量难以得到相应的提升,甚至有加剧分化的趋势?根本原因在农村教师队伍。
当前,我市农村师资仍存在不少长期悬而未解的难题:一是优秀教师留不住。某区一所山区小学,连续5年有10名优秀教师流向城市。二是农村教师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一人兼教两门甚至三门课的现象较为普遍。三是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不理想。教师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等。
切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让农村孩子不仅有书读,而且能读好书,是当前我市教育发展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建议:
一、切实改善农村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
1.对农村教师可根据地理位置和艰苦状况实施阶梯式津贴补助。浙江省已规定农村教师特岗津贴每人每月不低于300元,我们觉得根据绍兴经济和生活现状,应在此基础上再大幅度提高。
2.实施农村教师区域范围内免费乘坐公交,既减少农村教师出行成本,又提高农村教师社会尊重度。
3.切实改善农村教师食宿条件。有条件的地区可为农村教师建设专属的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
4.农村教师子女在入学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以解决农村教师的后顾之忧。
5.拓宽农村教师职业发展空间。对农村教师可单列培训指标,增加其培训机会。同时,在农村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上给予更多扶助政策。
二、切实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1.健全市公共财政对农村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农村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改革城乡生均经费和师资配置标准。目前我市各区、县在生均经费和师资配置已做到城乡同一标准,这比以前大有进步,但这看似公平的背后,却忽视了差异性。由于农村特殊环境,同一标准起不到均衡效果,一定程度上继续拉大距离。所以必须提高农村公用经费拨款权重,同时要以“班师比”为基础测算农村教师编制。
三、切实加快完善城乡教育一体化机制
1.改革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打破教师人事关系受制于工作学校的约束,探索“县(区市)管校用”的人事管理机制,教师由“学校人”变成“教育人”,促进优质师资在城市和乡村、学校和学校之间的有序流动。
2.“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城乡教师交流要以校长交流为重点。要选派一批业务强、懂管理的好校长到农村,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3.加快改革越城区初中管理体制。目前越城区城市初中基础较好,由市教育局管理;越城区农村初中基础差,由越城区教体局管理。长此以往,越城区城乡初中差距必然越来越大。建议按照城乡“一盘棋”的思路,越城区城乡初中实行统一管理,科学配置资源,重点配好师资力量,促进越城区城乡初中均衡发展。
四、切实加强农村学校管理
1.加强农村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建设和师能建设结合起来,树立若干先进模范,不断激发农村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心。
2.加强农村教师的考核。考核宜简不宜繁,内容要切合实际,考核结果要和评优评先、绩效考核、奖励挂钩。
3.以信息化为手段,大力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农村学校开足开齐课程,提高质量。
五、进一步明确责任,统筹推进
1.要完善政府对基础教育的考评机制,增强考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把高水平高质量的均衡指标引入政府的政绩考核目标体系中。
2.加强宣传,全社会都来关注支持帮助农村教育,要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让农村教师成为当地值得羡慕的职业。